青岛市南 > 正文

“青岛大妈”宣讲身边故事 用志愿精神赋予城市新内涵

2018-12-28 17:48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12月28日讯 文明劝导、助老助残、慈善关爱、扶贫济困、社会管理、环境维护……虽然上合青岛峰会已经圆满落幕,但这群“青岛大妈”的步履却未曾停歇,她们在服务引导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出行的同时,也把岗位变成了宣讲的舞台,每一次景观介绍,每一次文明引导,每一次线路解说……,都在讲述青岛故事,传递青岛之美。她们以一言一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弘扬展现的志愿精神在这座城市中流淌,以润物无声之势在每个个体中传递、扎根、萌发,为青岛城市精神生发出新内涵。

如今的“青岛大妈”伴随着好客、直爽、乐于助人、志愿服务、文明引导等等关键词,已日益成为了一个凝聚团队力量、彰显正义能量的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群体,而市南区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的爱心“大妈队员们”,正是其中最地道的代表。近期,市南区委宣传部策划推出“青岛大妈”系列网络专题宣讲,邀请这群“青岛大妈”从志愿服务的舞台,走到线上宣讲她们的故事,讲述她们的执着和坚守。

宋乐玉:“青岛大妈”的风采

“不论酷暑严寒还是风雨连绵,在市南区车流涌动的路口和人流攒动的景点,总会看到手举小红旗,鸣哨示意的身影,或许普通话不够标准但引导过马路足够认真,可能身材不够挺阔但劝诫不文明足够执着,这就是我们这支300人的志愿引导队伍,这就是我们这群平均年龄60岁的‘青岛大妈’。”宋乐玉表示,“青岛大妈”的称呼和红马甲、小红帽、是引导队员们的温暖识别,“与文明同行,与爱心相伴,倡导公德,服务城市”是全体引导队员的服务宗旨,那么文明出行、优美环境则是“青岛大妈”的心愿。

“自2013年成立至今,市南区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队队员们迎朝霞、踏斜阳,始终如一,平均每年志愿服务2千小时,出动8万人次,这其中,占引导队大多数的‘青岛大妈’们不仅展现了‘贡献余热、志愿为荣’的妇女风采,而且发挥了积极动员邻里亲朋争做志愿者的‘传帮带’作用,在城市运行志愿服务培训、养老院和社区困难家庭结对帮扶、市民文明巡访团督查等志愿服务中更是冲在前列,是当之无愧的巾帼志愿标兵。”宋乐玉回首走过5年的道路,展望未来全新的征程,“我们志愿服队将继续弘扬志愿精神,践行公民道德,文明引导让‘美丽青岛’涛声依旧,以身作则让‘青岛大妈’永不退色。”

刁文华:志愿服务奉献余生

“退休后我便加入到志愿者队伍,继续为社会作出奉献,为提升社会的道德、文明尽我的一份力,这也正是我想做的。”市南区公共文明引导队志愿者刁文华加入志愿者行列已有5年时间了。每天早上,刁文华都会准时来到执勤岗位,引导行人安全通过过斑马线,为行人和游客指路,帮扶老人推动轮椅上台阶,帮助智障老人寻找家人,救助晕倒的路人。

“虽然我在志愿者岗位上作了一点工作,但我决心要以更大的热情、更加倍地努力,尽心尽力为市民、游客服务,为我们青岛的精神文明建设奉献余生。”刁文华从心底里感到快乐,作为一名志愿者的使命感和幸福感也越来越强。

孙秀芳:执着坚守因热爱

孙秀芳是市南区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也是“青岛大妈”中的一员,加入志愿者这个大家庭已有四个年头。“有人说我工作能吃苦,能奉献,不计时,不计报酬,也说我对工作太认真,认真得不近人情,还六亲不认。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有一件事我确实有点儿不好受。”上合峰会召开前夕,孙秀芳的亲家生病需要住院,女儿又常年在国外,只好打电话找到孙秀芳帮忙照看外甥,孙秀芳得知此事后,决定不能因个人事情而不顾职责,便向亲家说明情况,最后得到亲家的理解。“我对这件事的选择并不后悔,能以志愿者的身份服务上合峰会,能在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园满完成志愿服务上合的光荣任务是我最大的自豪。”

如今,随着青岛知名度的提高,游客比往年更多,孙秀芳表示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名个路口和旅游景点的文明引导和志愿服务中,把青岛的美传递给每一名游客,也让每一个来到青岛的人感受到美好。

张维:流动管家的背包记

“我是一名文明引导员,从事志愿者工作十二年,也是队里的保管员,每天背着近20斤重的双肩包,流动为队员们提供物资供给。双肩包被队员称为是“流动的仓库”,而我则成了‘流动的管家’。”几年来,张维的双肩包已更换了好几个,脏了的背心、帽子,离队的队员交回的服装,他都带回家洗得干干净净,熨烫整齐,虽然背着很重,但想到能及时为队员们提供上应急物品,心里感到无比踏实。

干好保管工作的同时,张维也会到执勤点上岗,疏导交通、帮扶老弱、指挥行人按信号灯通过路口。“在上合峰会期间执勤时,我发现一小女孩不小心把腿摔破了,我忙赶过去,把她扶到服务站坐下,为她上药,并告知她,如果需要去医院,我可提供帮助,游客十分感动。还有一次,我在岗上发现地上有一钱包,发现钱包里面驾照、银行卡,还有很多现金。我在原地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见到失主,只好将钱包交给派出所,最后失主找到了,还专门到岗上来致谢。作为志愿者,能够服务于社会我是快乐的。”张维表示愿为社会进步奉献自己的力量,也愿自己的背包能够载满爱意,为队员们提供更好地服务。

李春玲:志愿路上伉俪情

“2013年市南区招募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在同事的推荐下,我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后来,我动员老伴加入志愿者队伍,将文明引导队的情况向他作了详细介绍,也一起到志愿者执勤的岗位进行体验。老伴的性格忠厚老实,而且经常助人为乐,左邻右舍有困难他都愿意帮一把手,是大家口中的“大好人”。就这样,我老伴也申请加入了引导队。”李春玲表示在志愿者岗位上,老伴不仅保证正常的岗上执勤,而且自愿开着自己的车帮助引导队办理公务,勤勤恳恳,从无怨言,深获队领导和队友的赞扬。在执勤时,老伴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违规的路人耐心劝服,使之遵章守纪,也会经常性的扶老助幼安全通过路口。

无论是在人流熙攘的景点,或是在交通拥挤的街头,还是在人来人往的车站,认真的疏导交通,引导人流,李春玲都能坚守岗位,乐此不疲。“我随身的包里装有英汉两种地图,方便给外地乃至国外游客提供引导。”数年的志愿服务中,拾金不昧、寻找走丢的孩子、指引路线......李春玲和老伴用真诚微笑和贴心服务赢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誉。“我和老伴都非常珍惜现在的志愿者岗位,我们也愿用诚心友善、热情大方、富有爱心的志愿者精神,为时尚美丽青岛建设发挥自己的余热,贡献自己的力量。”

杨佩丽:牵手绘梦想执着献爱心

作为一名志愿者,杨佩丽每天做着平凡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做好志愿引导工作的同时,杨佩丽每个周末还会为外来务工的孩子们上免费的素描课。“因为有绘画的特长,我手把手的教给孩子们怎样拿起画笔和画板,把生活中的美好记录在画面中,留在记忆里。”从简单的几何体,到难度加大的静物组合,在杨佩丽耐心地指导下,孩子们懂得了如何通过画画来找到乐趣。

除此之外,每个周有四个下午,她要往返于学校、社区、图书馆的公益课堂之间,为社会上的成年人和学校的孩子们上剪纸课。“虽然忙碌,但志愿生活丰盈而充实,心里却是快乐的,感恩我们团队大家庭带给我的快乐,我也会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一路前行。”这几年来,杨佩丽把手工剪纸等民俗技艺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大家,使我们的民俗文化也得以发扬光大。

韩玉华:地铁站里的温情守护

“一声真挚和尊敬的称呼“青岛大妈”,让我备感亲切和自豪。”韩玉华加入青岛市南公共文明引导队已有六年,寒来暑往,她以助人为快乐,以奉献为风尚。由于工作需要,韩玉华被派到地铁火车站执勤,为了能帮助到外国游客,韩玉华虽年龄大、记忆力减退,还是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简单的日常生活英语单词。 

执勤过程中,韩玉华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旅客也会主动上前帮忙,如拾到的物品想方设法归还施主,给丢失的孩子寻找母亲,送不明方向的旅客上公交车等等。“有一次,我在帮助旅客购票时,我发现有几个小伙在打斗,其中的一个小伙手持刀具挥舞着,周围的人都惊恐得躲开,购票队伍顿时混乱,我快步走过去,进行劝说制止。待车站安保人员赶到,我又积极配合工作人员对小伙子进行耐心劝导,终于小伙子将刀具主动交出,避免了伤人事件发生。”韩玉华传递爱心、传播文明的举动得到了大家的赞扬,她表示将继续为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韩玉清:练就“硬功夫”传递青岛美

韩玉清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青岛人,2007年从单位退休后加入公共文明引导队上,年过六旬的她已志愿服务了12年。上岗期间,她除了身着红马甲、头戴小红帽,还会随身携带背包,装上水、午饭、引导旗、口哨、急救药品等物品。在休息时间,对记得不确切的站点及行车线路,韩玉清都会进行实地考察,不断练就出了指引解答的“硬功夫”,也被赞为青岛的“活地图”。

“一天,我在栈桥上岗时,闻听一个孩子的哭声,发现后立即前去询问孩子,得知孩子与母亲游玩时失散,安慰好孩子后,我一边安排队友看好孩子,一边组织其他队员在栈桥景点不断的询问和查找,终于发现一位慌慌张张呼唤孩子的母亲。当她见到孩子后,感动得拉着我们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看到她们母子相见的场面后,我们心中也倍感欣慰。”除了对咨询进行解答,韩玉清也会帮助市民和外地游客解决各种难题,“在有生之年能够对民众、对社会尽一点心、帮一点忙、出一把力是我的心愿,也是我的光荣,更是我们“青岛大妈”所应尽的责任,我也愿发挥余热为美丽的岛城增光添彩,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尽一份力。”

有人说,志愿服务是一股道德暖流,更是一种文明风尚;有人说,志愿服务是一种生活态度,选择做志愿者是一种生活方式。志愿者们通过讲述自己的志愿故事,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探索,也通过宣讲带动和引导更多的人全身心的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用自己的微笑带给他人欢乐,用自己的关心带给他人温暖,用自己的付出带给他人帮助。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