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南 > 正文

蒋勋:这才是台湾本来的样子

2019-04-22 13:00 来源:微市南
分享到:


《少年台湾》是蒋勋许多挥之不去的青少年岁月的记忆,那些长久生活在土地里的人的记忆,那些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如此真实而具体。

很多去过台湾的人,记忆里应该是热闹的台北街头,士林夜市、中正纪念堂、台北故宫博物院、101大楼……这些也是旅游宣传品上的热门景点。但这样的台湾,绝对不是蒋勋笔下的样子。那些符号,是一个已经成型已经固化的现在的台湾,就像台湾娱乐节目一样炫目、喧哗和躁动。

我没有去过台湾。在我的了解中,台湾,是邓丽君用闽南语唱起的《雨夜花》,是胡德夫《美丽岛》里的玉兰、香蕉和稻米;是罗大佑《亚细亚的孤儿》;是电影中,金城武在雾蒙蒙的台北街头,提着琴箱,忧郁的目光穿过地铁和人海,找寻着786533,等待着那个最美的意外;也是《海角七号》里阿嘉对着大海弹唱的《国境之南》;是《乡愁》里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是于右任的“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是陈建年、龙应台、九把刀、侯孝贤;是《流星花园》;是捍卫族人的《赛德克·巴莱》……

网上流传过一个台湾文学知名作家的排名:柏杨,李敖,白先勇,林清玄,余光中,龙应台,席慕蓉,琼瑶,三毛,古龙。

这些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那个大江大海、南渡北归的时代。在他们的文字里,充溢着大历史碾过的痕迹。蒋勋,不太一样。

今天的台湾,繁荣,开放。但当城市生活日趋走向浮华时,我们常常愿意求教于先民。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蒋勋,用一个原住民的视角,孤独的行走在山海之间,为读者铺开了一副“少年的《山海经》”。

台湾有一种说法叫开台祖。蒋勋常常觉得,父母和姐姐移民到加拿大,如果他们最终都安葬于异国,自己会不会成为开台祖第一代。他要用双脚丈量了台湾的土地,于是背起背包,从山林走向海港,从浮云走向天涯。

河流悠悠的流淌,水光粼粼的波动。蒋勋眼里,台湾是一个充满少年精神不会老的地方。它有许多的村落,他们都有美丽的名字:月眉、西宝、古坑、盐寮、龙峒、鹿港、九份……,发生了一个个关于少年的故事:勇猛的土著少年,流浪的转山少年,懵懂的读书少年,健壮的渔家少年……还有少年眼里的世界:他们父兄的离去,异邦的呼唤,当然,还有少女明媚的笑靥和身影。

很多人读过白先勇的《台北人》。但《少年台湾》与之不同。前者更像是一个舞台上繁华落尽的名伶,满是幽怨哀伤,让人读完跟着叹气;而后者字里行间带着的是山间清爽的风,夹着海港的鱼腥味和淡淡的云,几分自由与散漫,几分少年的莽撞,散发出某种渲染般的迷蒙之美。

蒋勋这代人,或许是台湾最后一批经历过旧时代,沐浴过大师风度,同时自己又有继承性的人文学者。他们身上有旧的传统,也有对新世界的接受和拒绝。

《少年台湾》是一部随笔集,用蒋勋的话说“读完后你也可以背起背包,马上出发了”。的确,好的文学并不是让人停留在文学本身,而是读完看开,去看那一块土地和那里人的生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又听到了蒋勋那魔法师般的嗓音,款款道来台湾的未来和昨天。

“少年隔山海,山海不可平”。在这里,山海,就成了一个人的家国情怀。回到当下,如果我们愿意剥开意识形态的外壳,会发现:那个倔强的顽抗者,原来只是邻村的少年。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