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南 > 正文

赡养的接力,大爱的绵延

2019-05-17 22:12 作者:黄珊
分享到:

题记:奔驰在从邹城返回青岛的高速路上,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王万成是青岛市企业托管中心服务的几十名离休干部中的一位,稳重谦和;孙红梅是老干部服务工作日常联络的众多家属的一名,热情大方。看似平常的一家人,却在老人去世后才道出这一段感人肺腑的接力赡养的历程。我们不免感慨,这段邹城之行我们前往的太晚了,好在孝老爱亲的故事永不过时,孝道传承的精神永在闪光。


两座城,从帆船之都到亚圣故乡,近四百公里、5小时车程,这一奔波就是十余年;两代人,一家三口的接力传承,跨越阴阳的生死相托,这一操劳就是四千多个日日夜夜。

至今谈起来赡养王万成老人,孙红梅都一脸憨笑道:“这不是什么事,他就是自己家的老人。”这个朴实的笑容在黝黑的脸庞绽放的十分动人,所有的酸甜苦辣隐遁其中;一句“不是什么事”说来简单,道不尽这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而这个被孙红梅认定的“自己家的老人”其实只是丈夫的叔叔——居住相隔千里、与己毫无血亲。

认亲,两辈缘起

打开抽屉,在林林总总的物品底部静静地躺着一张黑白照片,边缘已经泛黄,还有一角微微卷起,照片中四人错落着坐在海边的礁石上,前排两个老人头发斑白面容慈祥,后面两个年轻人紧紧依偎着老人笑容灿烂。照片拍摄于1981年的青岛,照片虽然陈旧,但在孙红梅的记忆中却跟发生在昨天一样,这是我们故事的开端,是两辈人缘分的起点。

1980年,孙红梅与丈夫王志桂喜结连理,初为人妇的孙红梅满怀喜悦与期待走进这个具有革命传统的红色家庭。孙红梅表示:“那个年代,军人家庭就是忠诚可靠的代名词。自己公公是老红军、是老革命,这是无比骄傲与自豪的一件事。”当好王家媳妇,做到孝老爱小、夫妻和睦、正直善良,这是她朴素但认真的信念。

认亲,自古有之的传统习俗,经过历史的洗礼、地域的演绎形式各有不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称誉的邹城有自己的继承与发扬:一般为新婚夫妻初次拜访异地居住的亲戚。多年的军旅生涯,公公的亲属天南海北的分散:新疆的大伯哥,济宁的舅舅,威海的姑姑……细想起来需探访的名单整齐列了一张纸。正在小两口犯愁的时候,公公提起了三叔王万成。这个他比较牵挂的兄弟,幼时追随自己参军抗战的脚步离家,在地方各救会任职一席,为抗战、为祖国有付出有贡献。老两口无儿无女离休后寡居青岛,十分令人挂念。孙红梅听后一拍大腿说:“那咱就去青岛探望咱三叔三婶。”

改革开放初期,环境闭塞、交通不便。这一次探望,光前往的路程就耗时几天几夜,夫妻俩历经马车、长途客车、绿皮火车,终于来到了海滨城市青岛。碧海蓝天,红瓦绿树,船影斑驳,海风送爽。热情大方的孙红梅一见面便紧紧拉住了三婶的手,唠家常、问冷暖,三婶也毫不认生,相谈甚欢。就这样手越拉越紧,心越贴越近。

孙红梅说:“真就是缘分,见第一面就有熟悉的亲切感,拉一下手就知道怎么也放不下了。”

与三婶的热情亲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叔王万成的“倔老头”形象。面对孙红梅稍有怯懦的神色,三婶娓娓道来,揭开三叔“倔老头”表面下的温柔与善良。

老两口几十年风雨同舟、相濡以沫,三婶腹部那条触目惊心的疤痕隐晦的表达着没有儿女的缘由。但这从未影响夫妻感情,反而让老两口相依得更紧密了。这么倔的老头从来没有跟老伴红过脸吵过架。恩爱于他从不宣之于口,眉宇之间的坚定、岁月流转后的陪伴、多地辗转后的相守,他在一点一滴间用行动诠释得完整深切。

1982年王万成正式离休后,所在单位给他分配了一套住房。考虑到老两口的年岁已高计划分配一套低楼层的两居室,后来王万成得知同事一家人多事杂、居住困难,他就向组织提出放弃了原有的分配计划,调换了一个六楼的一居室。有人笑他憨,他却倔强地说:“自己老两口清闲,大的房子应该给更有需要的同志,这样挺好!”这个一居室就成了他在青岛唯一的住房,一住就是近二十年,从耳顺之年住到耄耋之休。

孙红梅倾听着、感动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她笑着说:“三叔三婶,这门亲我认下了,你们就是我的亲人!”

接亲,两家归一

前去认亲的道路十分遥远,后来保持联络的方式也非常有限。那个通讯不畅的年代,只能是鸿雁纷飞、电话频传,以此表达关心之情,但万水千山挡不住的是亲情,这份情与日俱增,坚实牢固。

2002年一个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黑暗中的寂静。三婶病重的消息拉扯着王志桂与孙红梅的心,三叔那种无助与悲伤的情绪让人久久不能释怀。第二天一早,王志桂带着孙红梅举家赶往青岛,承担起照顾三婶的责任。跨越两座城,地域不熟悉就摸索着跑前跑后;蜷缩一间房,住宿不便利就将就着日夜轮休。那时一边照顾重病住院的三婶,一边照顾意识崩塌的三叔,两头兼顾,丝毫不敢有疏忽。

多年的相依为命马上就要天各一方,这种生死离别对80多岁的老人是难以承受的打击。面对三叔那日渐憔悴的面容,王志桂与孙红梅心弦紧绷,终于两人在细细思量后商定,对老人说:“咱们一起回家吧!”

“回哪儿?”老人疑惑地问。

“回邹城,侄子的家就是您的家,我们接您和婶儿回家养老!”王志桂温暖而坚定地答道。

老人听后掩面而泣,哭的如同一个走失多年刚找到家的孩子。

收拾好简单的行李,王志桂背起身心俱疲无法行动的三叔从六楼走下,每下一个台阶都很艰难,但每走一步都很踏实。救护车就在楼前,老人就在肩上,背起的是老人的希望,背起的是一生的承诺。

回到邹城后不久,三婶在祥和平静中走完人生最后的一段路程。孤苦无依的三叔该何去何从成了整个王家商讨的大事。王志桂兄弟姊妹几人,面对三叔的养老问题,各有难处。这时候孙红梅主动站出来表态拂去丈夫的担忧,“三叔还是在咱家养,跟着咱们过吧。叔喜欢你依赖你。我下岗在家了,以后我专职照顾叔,这样就算再就业了。”这一句把王志桂逗乐了,三叔留下了,一养就是13年。

赡养一个老人,做起来远没有说说那般轻松。那一点一滴的付出、一朝一夕的照料,都凝聚了无数辛苦与劳累。

孙红梅与王志桂的家不大,只有两间南向卧室,接来三叔后,孙红梅儿子主动把自己的南向房间收拾干净、归置整齐,搬到厨房边的小杂货间。顾不上照顾儿子的两口子仔细观察着这间卧室的家具摆设,认真地调整布局,以适应老人需要。考虑到老人年纪,为了更便捷安全,降低了原来床的高度。老人舒适安逸的住下了,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两口子细致的心思。

民以食为天,如何让三叔吃好成了本就是“王家主厨”的孙红梅关注的重点。自诩厨艺上佳的孙红梅也曾闹过笑话。为兼顾营养和美味,饭桌上肉类的频率大大增加。红烧肉作为孙红梅的拿手好菜隔三差五就香溢满庭。突然有一天午饭,三叔在饭桌前看了看菜,皱起眉头放下了刚拿起的碗筷,他用手指捏住一块红烧肉拿到孙红梅眼前晃晃说:“我要跟我侄子告状,你天天给我吃这么肥的肉!”孙红梅又好气又好笑连忙哄道:“不喜欢咱们就吃别的好不好,晚上吃饺子怎么样?”老人满意的点头笑了。自此,孙红梅勤动嘴询问着,多留神观察着,摸索出老人的口味,不断完善自己的食谱。不仅如此,孙红梅还因三叔的糖尿病关注他的血糖情况,调整饮食丰富种类,每次到菜市场都大量的选购,一度被菜市场的小贩误以为是开酒店的采购人员,时常被他们当做主要客户抢来抢去,搞得自己哭笑不得。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叔的血糖控制得当相当稳定,从未出现过任何并发症。

承诺,赡养不弃

命运常常十分残酷,它不因阳光而放弃阴霾,也不因美好而放弃悲惨。对于孙红梅而言,最意想不到的是当这趟亲情号列车看似步入正轨的时候,丈夫王志桂却中途下车。

2005年的一次体检中,王志桂肺部查出阴影疑似癌症,被医院要求复查。孙红梅初听消息有些恍惚,心中隐隐地期待是医生搞错了,是误诊!但不安的情绪始终扰乱着她的心神,强装镇定却也掩饰不住无处安放的双手和颤抖的内心。俩口子瞒着家里老小前往济南肿瘤医院复查。

这一天恰是孙红梅的生日,丈夫的健康成了自己最大的生日心愿。她不停的双手合十在心中默念着,祈祷着。可惜天不遂人愿,肺癌的诊断书沉甸甸地压在了孙红梅的手上,这两片薄薄的纸坍塌了她的一整片天空。从此以后,她时常以泪洗面,或小声抽泣或嚎啕大哭,但无一例外都是在私下里,因为她懂得:此时她更需要坚强。因为她是丈夫的强心剂,是家里的顶梁柱,她垮了,这个家就真跨了。

那段时间,孙红梅真的很难、很苦!病重的丈夫、年迈的三叔都靠她一个人照顾。叔侄二人相邻而居,孙红梅经常是东间陪丈夫,西间看三叔;那边喂药拍痰,这里端水送饭。她回忆说:“那时候真的很累,煎药的时候依靠着墙都能睡着。有一次煎药,自己太累了想在沙发上躺一小会,结果睡着了。三叔在屋里使劲喊自己,惊醒后发现药罐都烧干了。”那一天,孙红梅借着水龙头哗哗的流水声边刷着烧干的药罐边呜呜地哭了起来。

王志桂的病情不断在恶化,一宿一宿地咳血,但病痛的折磨割不断亲情的牵挂,癌症病情他始终隐瞒着三叔。王志桂经常用棉被压低咳嗽的声音,三叔偶尔听到咳嗽声询问他的病情,他也强打起精神回复,常常以感冒为由来搪塞三叔。

家里的亲戚、隔壁的邻居很多人叹息道:“都这样了哪里还能顾得上一个三叔!”这些“善意的规劝”不绝入耳,但孙红梅都不为所动。面对丈夫在病床还关心三叔的样子,面对三叔半夜醒来询问丈夫的神情,孙红梅笃定:这就是家人,家人就得在一起。

王志桂病重的日子里,有一夜,将孙红梅叫到床前嘱托家事,温柔体贴的他一反常态的严厉:“三叔,既然接来了咱再难也不能放弃,万一我走了,你绝不能怠慢。你是王家媳妇,王家的责任你得有所担当!”

丈夫去世多年,很多事情很多场景孙红梅都记不清了,但那一晚的嘱托经常在她脑海里重现。她记得他的嘱托,也记得自己的承诺,赡养不弃,孝老终生。”

传承,三代相依

8个月后,王志桂撒手人寰,在王志桂离世后的日子里,孙红梅始终没有跟三叔王万成说实话,老人时不时的喊侄子的乳名,只有她知道其实再也唤不回了,强忍着心酸安抚,强忍着泪水微笑。这是自己答应了丈夫的,得做到。

孟子曰:“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用孙红梅的经历来解读,孝老不仅可以解忧,还可解相思之苦。在思念丈夫的日子里,她都对三叔照顾有加、关怀备至。三叔是自己和丈夫心系的一个桥梁,自己对三叔照顾妥当了,对丈夫就有交代了。

但一个女人照顾老人的艰苦,旁人总是难以想象的。孙红梅身材矮小,背起高大的王万成十分费力,但她仍然坚持定时为老人洗澡。在孙红梅眼中三叔爱干净,赡养不仅仅是吃饱穿暖,还有足够的关爱和尊重,让老人干干净净就是一份体面一份尊重。后来老人完全卧床了,孙红梅担子就更重了,端屎端尿、擦拭按摩这些都是日常。多年卧床,就怕老人长褥疮,孙红梅就不停地给老人翻身,经常给老人换洗床单被褥。近十年从来没有生过褥疮是她最标榜的“军功章”。提起避免褥疮,孙红梅涛涛不绝地讲起她的小绝招、小偏方,从鸡蛋皮到中草药,从足底按摩到骨节梳理,她真的做到了对丈夫的承诺,凭良心在照顾老人,甚至还以照顾为乐、以照顾为荣。

突然的一天,远在广东当兵的儿子捧着退伍光荣牌站在家门口,只有孙红梅知道,这不仅仅是“退伍光荣牌”,这还是儿子奉上的“军令状”,承诺自己要做王家的脊梁,要做妈妈的臂膀。此后,给王万成老人按摩的双手变得厚重宽大,背起王万成老人的背影更加伟岸牢固。此后,每一年为三叔做医药费用结算的青岛行都从单人票变成了双人票,从一人看风景变成了两人并肩谈心。

有一夜,孙红梅经过三叔的房间看里面灯还亮着,原来是儿子正在陪着他三爷爷聊天,聊他参加革命时的故事,聊家里长辈的往事,聊他记忆模糊的三奶奶,昏暗的灯光下恍惚间重叠的是丈夫的身影,这一幕不禁湿润了孙红梅的眼睛。

从没手把手教过,但看着父母曾经照顾的样子,儿子一点一点在摸索;从没心贴心聊过,但三爷爷总是喜欢拉着他,甚至在意识模糊的好多年里,也只认得清自己的这个侄孙子。一家三口一家三代就这样过了近十年。一度耽误了孩子个人的幸福,孙红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当儿子的却想得很清,安慰她道:“妈,我还年轻,家会有的,孩子也会有的,但三爷爷年迈了,养老没法等,我们孝敬好他,伺候他终老,值了。”

孝道是值得用一生去学习的课题,不拘泥于名校之流名家之言,在父母的言传身教里;家风是值得几代人去传承的财富,无需落在纸笔装订成册,在一辈辈的恪守奉行中。

后续

2015年,王万成老人在这一家人的悉心照顾下走完了自己95年的生命历程。“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老人却没有选择回归故乡荣成,而是葬在了这个有侄子一家的地方。此心安处是吾乡,哪堪冷落岭梅香。家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孙红梅用一句“他就是自己家的老人”诠释得淋漓尽致。

“夫孝,德之本也。”王志桂一家跨越两城,延续十几年,传承两代人的孝道精神,于岁月点滴凝聚成海,谱写了孝的不凡篇章。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