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南 > 正文

市南宣讲 | 束星北:嵌进青岛记忆里的那颗星

2019-07-16 19:45 来源:微市南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7月16日讯 为更好的讲好青岛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区委宣传部联合区委党史研究中心、区文化和旅游局策划推出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聆听时尚故事•品味魅力市南”之“红色故事”宣讲专题,邀请有着40余年广播经历的宣讲员张立娟讲述李慰农、闻一多、杨振声等名人在青岛工作、生活的感人故事,以先模人物感召人、鼓舞人,进一步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

大家好,我是宣讲员张立娟,今天宣讲的题目是《束星北:嵌进青岛记忆里的那颗星》。

他是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的老师,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雷达之父”,他对科学事业的执著,他令人惊叹的成就,他悲欢交错的生活琐事,丰满了这位科学天才传奇的形象。

然而,青岛与他,也是最有故事的一段人生篇章,无论时空如何转换,他像一颗闪亮的星,永远嵌进了如宇宙般浩瀚的青岛记忆里……

他来,因他的“纯粹”而带来很多故事

初到山东大学时,束星北被时任校长华岗十分看重,当即住进了学校位于鱼山路36号的高级教授别墅里,且拿着720元的高薪水。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华岗的安排而隐藏起“纯粹”的个性,对华岗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辩证唯物主义学习颇为不满,甚至在公开场合反对。坚信“辩证唯物论是不可怀疑不可动摇”的华岗,自然不为束星北的观点左右,在一次“主讲”的大课上,不点名地批评了束星北的思想后,束星北也终于按捺不住,站起来当众高喊:自然科学第一,马列主义哲学第二。

束星北的“纯粹”,在学术方面便表现的更为明显了。他的课很大部分在课本上都找不到,且每一节课都有让学生耳目一新的内容。他因才华出众而充满“霸气”。他常常因为学术问题,不分场合、不管对象,不论方式,不计后果地跟人争论,有时甚至面怒耳赤。他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包括了后来成为物理系党支部书记的李哲明。越来越被孤立、被反对的束星北,不得不离开物理系。但他很快在气象学上找准了位置,并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成果。

然而,因为“肃反”运动的降临,不仅束星北所主持气象研究室被关闭,就连他本人也面临着在国民党军令部的历史问题被重新翻出调查。

星光黯然,他跌进风起云涌的逆境

“肃反”运动像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笼罩着束星北及家人的每一天。

1955年8月13日,“束星北反革命斗争大会”后党委宣布他停职反省。1955年9月10日和11月8日,陈毅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在北京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解决“束星北问题”。值得庆幸的是,审查结论出来了,认定束星北没有反革命历史问题,公开宣布取消政治嫌疑。然而,命运并没有就此停止对他人生一波三折的捉弄:1957年反右运动中,他又因指出“肃反”中的错误做法,提出坦率批评而再次受到批判。1958年10月,束星北被定为“极右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并被发配到崂山月子口修水库。1960年秋水库工程结束,他又被安排到青岛医学院接受改造。在长达20年的“改造”生涯里,束星北除了认真打扫厕所,几乎修遍了山东省所有地方和部队的大中型医院的设备,他说“看到国家贵重仪器的损坏,而我袖手旁观,是我良心所不允。”他努力地“改造”,想尽快摘帽,想回归科研队伍,提出希望允许联系自己在海外的学生一起为国家研究原子弹,渴望用自己的所长争分夺秒地为祖国尽力。

晴空下,他留给青岛不灭的璀璨

1978年“文革”结束,71岁的束星北终于重新回到科研的大舞台上。5月,他被青岛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聘为研究员,从事海洋内波的观察研究和测温链的研制工作。1979年得到彻底平反,完全恢复名誉。1981年起,先后当选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物理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海洋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1983年1月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尽管是物理学出身,尽管已离开自己钟爱的科研阵地20多年,但他的才华没有消失。凭借深厚的数学基础,1979年春束星北设计的一项航天方案被国家采纳并实验成功;并在中国首次试验洲际导弹时,凭借一台计算机和一摞纸,准确无误的成为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轨道的计算者。

自感年事已高,束星北把主要精力开始放到培养人才上,他依然坚持着人自强才能强国。即便被政治运动误伤,他也依然拥有一颗纯真的爱国心。他对子女定下规矩:外出学习可以,但是必须学成回国,不下这个保证,不准出去。

1983年10月,束星北病危。10月30日凌晨3时,77岁的束星北在青岛与世长辞。

李政道从美国发来唁函:“束老师是中国物理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他的去世是世界物理界及全国教育界极大的损失。”著名数学家苏步青的挽诗表达了对老友深深的哀念:“受屈蒙冤二十春,三中而后感恩身。方期为国挥余力,讵料因疴辞俗尘。学可济时何坎坷,言堪警世太天真。缅怀相对论中杰,泪洒秋风不自禁。”

生前,束星北曾对家人说,“我的遗体千万不要火化,火化是浪费,对社会无益。现在青岛医学院的尸体标本非常缺乏。将我的遗骨穿成骨骼标本,供教学使用。我70多岁,脑子还像20多岁那样灵活,可以供解剖研究用”束星北的家属遵其遗愿,向有关单位递交了“遗体捐赠申请书”,举行了隆重异常的遗体交接仪式,将他的遗体移交给了收容他最不堪回首那段时光的青岛医学院。

从此,束星北只能做一颗嵌进青岛记忆里的星,那么远又那么近地守望这片他爱过,却又让他百感交集的海。而今天我们每每抬头,都会仰望一种叫做束星北的光芒。他亮在我们心里。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